韩媒:韩国电池企业的利润都让中国赚走了!是真的吗让我们从数据中分析出来
12月7日,韩国媒体《庆乡新闻》发表文章称,韩国电池企业借助电动汽车的繁荣,去年的营业利润比一年前提高了50%-60%左右,而提供核心原材料锂的中国企业的净利润最高暴增1000%以上。也就是说,大部分电池利润都转嫁给了中国原材料企业,而中国原材料企业占据了全球精炼锂的60%。
据悉,中国最大的锂供应商天齐锂业去年净利润暂定值为231亿元至256亿元,比2021年增长1011%至1132%。与天齐锂业同为锂供应“两座大山”的赣锋锂业,据测算,去年净利润增长244%-321%,达到180亿元-220亿元。
这远远超过了韩国电池制造商的增长幅度。LG能源解决方案去年的营业利润为1.2137万亿韩元(约66.6亿元人民币),同比增长57.9%。三星SDI实现营业利润1.808万亿韩元(约99.2亿元人民币),较2021年增长69.4%。
在半导体、电子等韩国核心行业去年年末接连出现业绩冲击的情况下,电池领域顺应全球汽车公司扩大电动汽车供应的步伐,在业绩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增长。但随着电动汽车“热潮”的到来,原材料价格暴增,电池领域销售额的很大一部分大幅流入了中国的采掘、原料企业。彭博社报道称,“电池制造商和汽车厂商抱怨,过去一年来锂价格过高,导致利润缩水。”
实际上,LG能源解决方案、SK On、三星SDI三家电池公司去年前三季度用于购买材料和零部件的费用共达21.0966万亿韩元(约1157亿元人民币)。超过各公司累计销售额的一半。生产电池正负极材料的浦项制铁化学去年前三季度在能源部门(电池材料等)购买原材料的费用也高达1.3093万亿韩元(约71.9亿元人民币)。这一数字接近同期相关部门所产生的销售额(1.4979万亿韩元)的90%。
原材料价格去年暴涨。锂价格从2020年初的38元人民币/公斤上涨到去年11月的580元人民币/公斤,3年间足足翻了15倍以上。镍等其他电池矿物的价格也居高不下,各国矿业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大幅提升。澳大利亚镍开采企业IGO上月31日表示,去年下半年的税后纯利润为5.91亿澳元(约28亿元人民币),比上半年的9100万澳元足足增加了6倍以上。
电池产业的结构是,矿产企业开采的锂、镍、钴,由中间企业进行提炼冶炼,再由材料企业加工成正负极材料供应给电池制造商。天齐、赣锋锂业等中国企业紧紧抓住这一过程的“前端”——开采和冶炼。在包括中南美在内的全世界拥有的矿山中挖掘锂后,运回中国后加工成碳酸锂或氢氧化锂,中国企业的提炼锂占有率接近60%。
韩国电池、材料企业向海外供应商支付的资金将直接导致贸易逆差。据韩国贸易协会透露,去年氧化锂、氢氧化锂对华贸易逆差规模为3.2270亿美元,同比增长5倍以上。这是继对华贸易逆差排名第一的锂离子蓄电池(51.07亿美元)、前驱体(第二位,37.28亿美元)、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数据处理设备(第三位,33.04亿美元)之后的第四大金额。
韩国电池业界相关人士表示:“锂等原料的中国产比重较高是事实,中国企业去年营业利润增加也是无可奈何的现象。”“正在通过与南美、澳大利亚等国签订矿物供应合同等,努力实现采购多元化。”
上一篇我们送上的文章是
电池修复性储能电站 让废旧电池变废为宝-韩国SEBANG蓄电池北京销售点 , _!在下一篇继续做详细介绍,如需了解更多,请持续关注。
本文由
韩国SEBANG蓄电池(大陆地区)营销中心于2024-01-01 12:15:14 整理发布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.